大学生的迷茫

 

     第一,没有忧患意识

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,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,对市场变化、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,而少数认真学习的,只知道学习,以为高学历找工作更容易,不懂得什么是学以致用。

大学教材更新太慢,远远跟不上企业需要,大学教材更新周期是四年,而企业技术更新速度一两年,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,大学生知识的有效期仅仅是三年。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,四年后可能会变成了滞销专业,这就造成了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。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,不适合做什么,到了大学毕业才“临时抱佛脚”,更有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。

解决办法:要掌握更前沿的知识,必须通过上网、到书店、去企业、进图书馆、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。在读大学时就要研究市场,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。尤其鼓励的是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和感悟,如果你做得好,企业就会直接把你留下。

 

   第二,依赖性强,创造力弱

大学生已进入了成人阶段,而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“五靠”:考大学靠压(家长监督学习);报自愿靠拍(家长定);上大学靠供(家长投资);找工作靠关系(家长运作);选择职业靠感觉(没有科学的分析,家长凭经验)。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———选专业、定职业,这种依赖性,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。我重申一点,教育的失败就是人文教育的失败,而人文教育的失败,主要来自家庭。

解决办法:大学生要学会做人,学会独立,脱离父母,上了大学,逼着自己参加社会实践,自食其力,尽量脱离家庭供给,做人要有志气。

  第三,错误的价值观

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,存在





着误区:一是“宁愿出国带光环,不在国内做职员”。二是“宁到外企做职员,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”。三是“创业不如就业”。四是“就业难不如再考研”。这些往往误导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。

大学生不敬业的现象普遍存在,企业选择一个人的时候需要他什么样的素质呢?人品是第一位的。企业不会轻易把职位交给一个人品有缺欠的人,而人品的考察是个长期观察相处的结果,大学生想做成一件事并不像在学校里自己读书那么简单,大学生进入单位的第一个难题可能就是怎么处好人际关系,如何跟大家协同合作。需要一个人缘特别好的人,如果这个人能力很强,但人缘不好,所有人不帮你,你也做不成事。

解决办法:放下知识分子清高的架子,和好高骛远的性格,脚踏实地,从最基层做起,基层岗位的空缺多的是,要有坚定的信念,企业需要的人才首先是人品性格上突出的人才。

要明白从基层锻炼,不仅可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,而且心理素质会得到提升,更懂得基层工人的辛苦,而善于管理。成为优秀领导者的首要条件。只有肯做下人,才能上人。大学生要学会吃苦,经得起一线的磨练。

最后,我告诉大学生,在校期间该读些什么书:为人的道理书、人际关系书、励志书、管理书、事务书这些书要多读,至于文章书要少读,闲杂书不读。我的空间的文章有选择的读一些,可能会改变一生的命运。充实自己智慧,不要磨砺自己的牙齿,有智慧的人,金钱不是问题。这是心灵和金钱的关系,人有多大胸怀就有多大事业,而知识放在第二位。 中国最缺的不是技术人才,而是管理人才。









赞赏